查看原文
其他

CRO稳如磐石:25家上市公司业务和财务数据对比

华义文 医药魔方 2021-09-19
如果长期关注CRO行业上市公司年度盘点系列,有一个显著变化定能一眼看出来,那就是上市公司明显少于前两年的40+家。之所以大幅度减少,主要原因就在于新三板企业陆续终止挂牌,同时新晋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过去半年行业内只有美迪西和成都先导成功敲锣,目前也没有新的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新三板终止挂牌的CRO公司

由上表可知,自2018年起,多达18家CRO公司终止新三板挂牌。究其原因无外乎新三板流动性差,并不能达到最初的融资目的。对于有些公司来说,业绩难看造成信息披露压力巨大。权衡之下,终止挂牌转而在一级市场争取风险投资,如此静悄悄地干活倒来得简单轻松些。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在重整旗鼓之后,选择在主板上市,可以获得更多资本支持。
 
除开上述陆续在新三板终止挂牌的CRO公司之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CRO行业有33家上市公司,但是有8家因各自原因导致信息缺失,因此无法进行横向比较。中国医疗集团民祥医药普洛药业汉康医药所披露CRO相关信息十分有限(或无法判断相关员工人数,或未披露净利润);蓝贝望先路医药以及元延医药因疫情影响,年报披露时间推迟到5月甚至6月;亚太药业对新高峰失去控制,已经从2019年10月起业绩不并表,令人唏嘘。
 
国内33家CRO上市公司
注:1)具体说明略过,可查阅往年介绍;2)本文所指GLP是指中国国家药监局的GLP资格认证。
 
以下简单整理了25家上市公司的2019年业绩,大家可以做横向比较,并分析各家公司在行业内所处位置。

2019年25家CRO上市公司业绩万元)

2015-2019年25家CRO上市公司
人均指标对比(万元)
说明:1)数据全部来自各公司年报、招股说明书、重组公告、公司新闻;2)新领先为太龙药业子公司,此处只讨论CRO行业情况,员工人数为推测数值,可能存在偏颇;3)方达和金斯瑞财务数据以美元计,2015-2019年分别按汇率6.2284,6.6423,6.7518,6.6174和6.8985折算为人民币;4)成都先导缺少2015年数据,故人均指标是4年(2016年到2019年),其他公司是5年(2015年到2019年)。

 
下面从CRO行业细分领域分别看一下典型公司的2019年业绩情况。

  综合型1  


行业老大药明康德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代表全部25家上市公司,乃至中国整个CRO行业。首先,营业收入、净利润和人数,都占全部25家上市公司总和的约三分之一;其次,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也和25家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相当;再次,如果考虑到药明生物,那么药明系几乎覆盖了CRO行业所能提供的全部服务范围。也正因为药明系一家独大,其任何风吹草动都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如2019年药明康德净利润大幅缩减,造成25家上市公司的总体净利润相比2018年只有2.15%增长,远远低于往年15%以上的增速。当然,如果扣除所投资标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只看主营CRO业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 23.70%,那么25家上市公司的总体净利润就可以变成增长近20%,再加上营业收入增长30.55%以及人数增长22.90%,整个行业可谓一片欣欣向荣。

康龙化成的行业老二地位十分稳固,将身后的睿智化学逐渐甩开,其原因就在于睿智化学长期以来缓慢增长。但是在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方面,却是睿智化学略胜一筹。不过如果两家都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康龙化成全面超越睿智化学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两家港股上市公司维亚生物方达控股都交出了十分出色的答卷,不过也必须居安思危。维亚生物是靶蛋白结构研究的领军企业,在上海光源使用了超过69%的平均工业光束时间,但即使放眼全球范围内,这部分业务体量都不大,因此公司一方面在继续推进服务换股权,另一方面也在往下游CDMO业务发展,毕竟那部分市场要大得多。方达控股的业绩增长主要来自于北美市场,而原先受益于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的BE和生物样本分析业务,却因为带量集采打压仿制药价格严重打击了药厂的积极性,造成相关订单量和订单金额急剧缩减。2016年中国区的业务收入只有不到人民币0.5亿元,随着仿制药BE和生物样本分析需求量突然猛增,2018年中国业务收入一下子攀升到人民币1.88亿元,短短两年实现翻番再翻番,而到了2019年却只有增长1.0%到人民币1.90亿元,可以说几乎是原地踏步的状态。

两家趁着科创板东风实现上市梦想的美迪西成都先导,同样也有不错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美迪西的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都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何提高盈利能力考验着公司决策层的领导能力。成都先导凭借独特的DEL技术在行业内独树一帜,成立短短数年已经实现扭亏为盈,随着项目逐步推进到临床试验,后续可以获得更多里程碑收入。在业界普遍看好DEL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发现新分子的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未来几年会加速提高的,除非出现黑天鹅事件证明公司单一技术平台DEL技术并无显著优势。

  综合型2以及化药CMC 


同方达的中国区业务相同,这类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是仿制药开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政策对公司业务产生巨大影响。从这类公司的营业收入来看,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都是增长的,但是在2019年出现负增长-4.66%,略有减少。考虑到政策影响的迟滞效应,2020年的效益难见提升。

新领先博济医药华威医药三家公司在体量上基本相当,也分别代表着华北、华南和华东在仿制药开发领域的佼佼者。从数据来看,新领先十分稳健。博济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只是在2016年受到冲击,可以说从2015年的“722”临床数据核查的影响之下走出来了。此外,博济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展,除了仿制药BE之外,还在大力发展创新药临床试验业务,以及因“722”临床数据核查政策产生的SMO业务。此外,还有临床样品生产、GLP毒理评价、医疗器械以及中药研究等,可谓琳琅满目,随着各业务板块逐渐成熟,可以有效分散风险。作为曾经的老三类化药抢仿和批件专业户,华威医药略显颓势,除了仿制药市场衰弱之外,被百花村收购之后的内部纠纷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其他几家公司都是在新三板挂牌,规模普遍都小,但都有一定的客户基础,也尝试储备自有项目,借助MAH东风寄希望于未来有所作为。不过,也保不准和那么多原先的新三板企业那样选择终止挂牌。

  化学药CDMO 


总体来看,各家都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以分子砌块为特色的药石科技的净利润继续保持十分显著的高速增长。这类公司的主要客户群来自海外,除了斯芬克司未公布海内外业务占比之外(估计基本以国内为主),其余四家也是国内目前最为重要的化学药CDMO公司,来自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其中凯莱英更是超过90%。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原料药和中间体业务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

也恰恰因为这样,此类企业受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从二三月份国内全力抗击疫情并努力复工,到如今疫情肆虐全球的情况下,欧美主要市场都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使得欧美工厂都无法接收原材料,加上国际航班和航运都大幅缩减,运能也得不到保障,也就造成我国生产的原料药和中间体无法交付。同样受疫情影响,海外的临床试验也基本处于暂停状态,对临床样品的需求也基本停滞。乐观估计,欧美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到夏天才会陆续恢复正常。如此一来,上半年的出口业务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好在目前国内的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往常水平,因此老客户的订单不受影响,毕竟产品生产出来先在仓库里放两三个月的话,也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说,疫情造成的影响只是暂时的,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所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待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有望迎来出口报复性反弹。
 
2019年4家化学CDMO企业的境内外业务占比

一直以来被寄予厚望的“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经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为供应瑞德西韦关键中间体的博腾带来直接订单。虽然合同金额为公司业绩的贡献如何尚不清楚,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为抗击疫情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样的正面宣传也让公司成为股市中的明星。

  生物药CRO+CDMO 


整体来看,两家公司的业绩都是十分喜人的。药明生物继续大幅增长,尤其是净利润已经突破10亿元,在母公司药明康德因所投资标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使得净利润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大有在不久的未来赶超老大哥的趋势。鉴于生物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研发火热,以及在过去以及未来几年扩大产能,再加上积累的经验和口碑,随着项目从DNA到NDA所带来的订单金额指数级上升,药明生物将继续保持强势增长。

金斯瑞虽然没有药明生物那么耀眼,但业绩也值得称道,特别是近几年也大力发展CDMO业务,也推出了SMAB技术平台吸引客户,未来的增长也十分令人期待。2019年的净利润显示亏损严重,主要原因就是细胞疗法研发开支高达1.57亿美元,而2018年还只是0.52亿美元。如果撇开这部分支出,那么2019年净利润就是4000万美元,同样有大幅增长。因此,从维护公司业绩表现的角度来说,将大举吞噬公司利润的细胞疗法板块剥离出去并独立上市不失为一项明智的举措,也有利于获得更多资本支持从而投入研发。

  药理毒理CRO 


目前全国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的GLP机构有70家左右,以传统科研院所为主,也出现了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和博济等商业化运营GLP机构,但是以GLP毒理研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只有鼎泰药研昭衍新药两家。其中,后者无疑是中国最大的GLP机构了,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还是员工人数,始终稳居第一。更重要的是,增长幅度也一直是大踏步向上,已经让其他GLP机构望尘莫及。即使是这样,昭衍新药已经不满足于华北和华东的大本营,还要在重庆和广州建设新的评价中心,直接来到西南和华南的客户身边。此外,还在扩展业务范围,大力发展临床试验、药物警戒以及生物药CDMO业务,可谓纵横捭阖,野心勃勃。

  临床CRO 


泰格医药始终占据临床CRO老大地位,在国内创新药研发如火如荼之际,业绩也长期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净利润更是增长78%,令业界更加刮目相看。疫情期间,国内大多数医院暂停了临床监察访问和患者入组,临床试验服务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全行业都面临的困难。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医院诊疗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申办方强烈期盼临床试验恢复正常,临床CRO也必将会更加积极配合申办方和研究者将耽误的进度补回来,同时也是帮助受试者获得有潜力的治疗手段。

在资本市场大把砸向创新药,而新药项目也层出不穷的时候,业内早就认识到病人作为临床试验关键资源的稀缺性,捷信医药就在患者招募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申办方更快招募到符合入排标准的足量患者,就可以在同类品种竞争中领先一步,甚至可以早日上市占据市场先发优势。虽然这块业务十分散乱,各种招数竞相登场,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5-2019年25家上市公司合并各指标对比(万元)

虽然CRO行业上市公司减少了很多,不过就是综合分析基本数据充分公开的上述25家,依然可以窥见我国CRO行业发展的基本状态。不难看出,过去5年的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呈现一个十分稳健的上升态势。虽然2019年的净利润因为药明康德和金斯瑞的各自情况对全局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如果扣除与CRO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这部分影响,无论净利润还是人均利润仍然保持高速增长。

  后记 


众多CRO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都提到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行业以及公司运营产生的影响。由于上下游等利益相关方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生产、物流配送、市场销售等工作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部分原辅料、试剂供应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另外海外疫情的加速给境外市场开拓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见:疫情之下,没有不“难”的医药人)。
 
从短期来看,CRO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有负面影响,有些已经直接反应在2020年一季度报上,有些会延迟到半年报有更多篇幅说明影响程度。但是如果从2020年全年,甚至更加长远来看,疫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甚至会给生物医药行业以及CRO行业带来积极推动作用。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全社会开始反思,也必然会对抗病毒和抗感染以及相关传染病防护领域的研发生产会给与更多重视。由此产生的业务是因此次疫情而激发出来的,特别是疫苗研发和老药新用的临床试验,虽然有些乱象也被诟病占用了大量财政和医疗资源。大浪淘沙,去伪存真,在大量蹭热点行为被筛洗过滤之后,仍然会有一些项目会留存下来,为人类同病毒做长期斗争做好准备(见:创新药风向:热点太近,需求太远?)。
 
另外,各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远程临床试验等迫切需求都引起业界高度关注,也在促进临床CRO加速融入科技元素,尤其是医疗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使得临床试验更加高效,更加规范化,同时降低试验失败风险并充分保护受试者利益。
 
总之,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的CRO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兴许,在明年或后年还能从更多上市公司中看到不少令人欣喜的现象。

华义文专栏

"阐述医药行业见解:从一个角度,到一定深度,有一种态度"


点亮“在看”,好文相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